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攻略

解析'脍炙人口':脍与炙的含义及整体寓意

  • 更新时间:2025-04-21

脍炙人口的意思是什么,脍是指什么,炙是指什么

解析'脍炙人口':脍与炙的含义及整体寓意 1

在汉语中,“脍炙人口”是一个流传甚广、使用频繁的成语,形容某种事物(尤其是诗文或歌曲等文艺作品)受到众人普遍的赞美和传颂。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巧妙地借用了古代烹饪术语来表达一种广泛认可和喜爱的状态。为了深入理解“脍炙人口”的含义,我们需要分别探究“脍”与“炙”的本意及其在成语中的引申意义。

解析'脍炙人口':脍与炙的含义及整体寓意 2

“脍”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却是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将切得很细的肉,通常是指生鱼片或细切的熟肉。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地区,食用生鱼片是一种习俗,这与日本料理中的刺身有些相似。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礼记·内则》中提到“肉腥细者为脍”,就指出了脍的原料和制作特点。脍的制作要求厨师的刀工极为精细,不仅要将肉切成薄片,还要保证肉质的鲜嫩和口感的细腻。因此,能够品尝到脍,在当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生鱼片外,脍有时也指细切的熟肉。无论是生是熟,脍的共同特点是精细的切割和较高的品质要求。这种对食材和制作技艺的讲究,使得脍成为了一种美食的代称,也体现了古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在“脍炙人口”这一成语中,脍借用了其美食的属性,引申为美好的事物或作品,象征着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品质上乘的文艺创作。

与“脍”相对,“炙”字则代表了另一种烹饪方式——烧烤。炙,古文中解释为“炮肉也”,即将肉放在火上直接烤炙。在古代,炙肉是一种常见的烹饪手段,不仅简单易行,还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原味和香气。炙肉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既要确保肉质熟透,又要避免烤焦,以保持其口感和营养。因此,炙肉往往也是衡量一个厨师技艺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脍炙人口”这一成语中,“炙”同样借用了其美食的属性,但与“脍”的精细切割不同,“炙”更侧重于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掌握和食材的香气四溢。这里,“炙”引申为那些经过精心烹饪、味道醇厚、令人回味无穷的文艺作品。与“脍”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脍炙人口”这一成语,形象地表达了那些既美味又深受人们喜爱的文艺佳作。

将“脍”与“炙”结合起来看,“脍炙人口”不仅形容了食物的美味和受人喜爱,更在文化层面上寓意了文艺作品的精良与广泛传播。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这里的“脍炙所同也”意指脍和炙都是人们普遍喜爱的美食,而“羊枣所独也”则是指个人独特的喜好。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脍炙”在当时就已经被用来形容那些普遍受欢迎的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脍炙人口”逐渐从饮食领域扩展到文艺领域,用来形容那些广泛流传、深受欢迎的诗文、歌曲、故事等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往往是因为它们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还能够触及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共鸣。无论是描绘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还是抒发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在现代社会,“脍炙人口”依然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名人名言、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等。只要某个事物或作品能够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就可以被称为“脍炙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脍炙人口”虽然是一个赞美性的成语,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受到欢迎的事物都具备长久的艺术价值或文化意义。有些作品可能只是因为某种特定的社会背景或市场需求而暂时走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能会被遗忘或取代。因此,在评价一个作品是否“脍炙人口”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其艺术水平、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脍炙人口”这一成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还巧妙地借用了古代烹饪术语来表达一种广泛认可和喜爱的状态。它既是对美食的赞美,也是对文艺作品的肯定;既是对个人独特喜好的尊重,也是对普遍社会价值的认同。在未来的日子里,“脍炙人口”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成为我们评价事物、表达情感的重要语言工具。

热门APP